快樂並非無憂,是學會了忘憂。
年輕時總要把什麼事都記得清清楚楚,現在才發現,善忘其實是一種能力,一種境界。
隨著年歲增長,精力本就越來越有限,如果再背負太多記憶,只會徒增自己的負擔。
養生之道,貴在善忘。
該忘的忘,該放的放,清空消耗自我的負能量,才能怡然面對生活。
01
忘憂以養心
成年人的世界,不如意十有八九。
其實遇到煩惱不可怕,怕的是總把各種煩心事裝在心裡,惦念不忘,不僅于事無補,還容易積憂成疾。
知乎上看過一位網友的故事。
兩年前,他因為工作晉升失敗,一度感覺很受打擊。
接下來的日子,他都在反復回顧自己失敗的原因,認為自己是受到了不公平待遇。
然而,越回味,挫敗感越重。
到後來,甚至開始為此而睡不著覺,吃不下飯,成天精神恍惚。
直到有一天,看到他又坐在那兒發愁,4歲的兒子忽然走了過來,對他說:
「爸爸,你可以給我做一艘船嗎?」
當時的他哪有心思做船,但苦于被兒子纏住不放,只好勉強答應。
為了做那艘玩具船,他花了大半天時間。
把船做好,交給孩子的那一刻,看著孩子歡呼雀躍的神情,他才想起,自己在這半天裡,居然完全忘記了煩惱。
自那之後,他便開始在家裡忙乎起來,到處尋找需要幹的事,並列了份清單任務給自己。
而隨著可做的事情越來越多,他不僅很少再想起那件事,人也重新恢復了活力和健康。
很認同他在故事結尾寫的一段話:
「現在回想起來,那時候真的太鑽牛角尖了,沒必要。人還是要學會向前看,不把煩惱當回事,它就不是事。」
有些人遇到問題,習慣放在心裡仔細琢磨,思來想去。
殊不知,耿耿于懷最傷懷。
很多時候,人不開心,往往就是因為記性太好。
孔子在《論語》中有雲:「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雲爾。」
聖人也有煩惱,只是他不會去惦記它,而是選擇用樂觀的心態驅逐煩惱。
快樂並非無憂,是學會了忘憂。
若無閒事掛心頭,便是人間好時節。
02
忘情以養性
常言道,人生百味,情最濃。
可是情之一字,最動人,也最易傷人。
當一段感情已經無望之時,遺忘才是對自己的成全。
2010年,停筆許久的李宗盛,寫下《給自己的歌》。
在歌中,他用平實淺顯的字眼,道出了扣人心扉的情感真諦:
「該舍的捨不得,只顧著跟往事瞎扯,等你發現時間是賊了,它早已偷光你的選擇。」
瞭解他的人都知道,在此之前,李宗盛已經結束了和林憶蓮的第二段婚姻。
年過半百,愛過,也傷過,又回到孑然一身。
離婚後,李宗盛一直獨居在上海,選擇回到音樂的起點,創辦吉他工廠。
他將自己的品牌命名為「木吉他」,生產的每把琴都是經手工製作,並由他親自調音。
為此,他每天忙碌不停卻樂此不疲。
對製作吉他的熱愛,慢慢沖淡了他在情感上的創傷,也使他的性情越來越歸于平和。
這才有了後來那首歌的誕生。
我想,對于前塵往事,他依然還是會有些許遺憾,但更多的應該是歷經世事顛簸後的通透與釋然。
正如網上很多人所評價那樣的,這是一首真誠的自我審視之作。
而它動人的地方在于,李宗盛寫的是他自己,每個人從中讀到的,卻是各自的情感歷程。
世事難料,有時候,再深情地付出,也有可能得不到回報。
但聚也好,散也罷,我們終究要學會與自己和解。
正如有首歌所唱:不是所有感情都能有始有終,孤獨盡頭不一定惶恐。
一輩子很長,學會揮別舊情,方能擁抱新生。
很喜歡這樣一句話:寵辱不驚,閑看庭前花開花落;去留無意,漫隨天外雲卷雲舒。
緣起緣滅自有定數,無法強求,也強求不來。
既然如此,何不以淡然之姿靜看緣起緣落。
不亂于心,不困于情。
前塵往事且讓它隨風去,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,那個真正屬于你的人,才會為你而來。
03
忘境以養神
豐子愷先生曾在香港《新晚報》上發表過一幅畫。
一位老翁悠閒地坐在屋前的石凳上。
斜陽夕照,老翁拿著梳子,緩慢地梳理頭髮,身後不遠處站著一群他的兒孫。
畫上還有一副字: 滿眼兒孫身外事,閑梳白髮對殘陽。
縱然身處「滿眼兒孫」事的大家庭 ,老翁悠然獨坐一處的姿態,仿佛已將不遠處嘈雜的世界完全忘之腦後。
已然達到了處世的大境界,心中自有天地,無物可擾。
生活中,常聽有人感慨,是一地雞毛的生活,把自己折騰到心煩意亂,身心俱疲。
但有句話說得好:人生處處皆修行,生活處處皆道場。
有忘掉境遇紛擾的智慧,才能修煉出心靜如水的從容。
在長沙讀書時,[毛.澤.東]知道自己心性還不夠沉靜,就想到一個方法,每天故意坐在鬧市口看書,以培養自己的靜心、恒心。
得益于此,後來的他完全做到了讀書不擇場地,不講條件。
在大軍圍困的井岡山上,在槍林彈雨的長征途中,無論所處的環境有多雜多亂,只要一拿起書,他都能立馬入神,如癡如醉。
相由心生,境由心造。
誰都無法決定自己的處境,卻可以決定該以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它。
內心安靜淡然,再差的境遇,也能處變不驚。
反之亦然,給你再大空間,也無法安之若素。
所以,那些讓心變亂變浮躁的東西,要學會及時把它清理乾淨,化繁為簡。
干擾自己的話,聽聽就好,不重要的瑣事,暫時擱置也無妨。
白居易作有詩言:
「偶得幽閒境,遂忘塵俗心。
始知真隱者,不必在山林。」
世間難有清淨之地,但我們可以努力在繁雜的生活中為自己開闢一塊淨土。
閒適由心來,神安人自清。
忘掉境遇好壞,凡事追求簡單,總有一天,你會尋回真實的自我。
▽
綿陽聖水寺前,掛有一副充滿禪意的對聯:
「萬法皆空,靜觀乾坤本來無物;
一塵不染,蓮花法藏何處悟心。」
世人皆愛以各種式尋求養生之道,然而萬法歸一,大道至簡。
心中無事即長生。
不困于憂愁,才有快樂;不囿于情愛,才得自在;不亂于境遇,才有平靜。
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歸零又重啟的過程。
當忘則忘,身心無恙。
點個 贊吧,餘生,願我們都能做一個善忘的人。
卸下多餘包袱,讓身心得到滋養,讓生命活出精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