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說,越在乎,越假裝不在乎;越放不下,越假裝放得下。
成年人的世界裡,有許許多多的佯裝,我們習慣把自己的內心藏起來,再把表面裝飾得波瀾不驚。
殊不知,真正的放下,是不動聲色、順其自然;
是不會不斷想起,更不會刻意忘記;
是角落裡的灰塵,遺忘在不知某處的衣服,墊桌子的舊報紙;
是太陽照樣升起,也如常落下,你在新的生活裡過得很好,突然發現,自己很久都沒有想起舊人了......
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,丹尼爾 · 魏格納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:
要求一組志願者在實驗的過程中,不要在腦海中想一隻白色的熊。
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,90%的志願者都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。
正如失眠的人總被告知「睡前不要胡思亂想」,對于傷心的回憶,也總提醒自己不要回想,但事實卻往往正好相反。
越是告誡自己不要做、不要記得的事情,卻往往越會做,越會想,這就是心理學中的「白熊效應 」。
正如王家衛的《東邪西毒》裡的這句話:
「你越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忘記的時候,你反而記得更加清楚。」
很多人在感情破碎後就急忙地拉黑、刪除,斷開一切聯繫。
但是有始就要有終,我們無法隱藏快樂,同樣也無法逃避悲傷。
當你選擇不面對時,你只是走了一條看起來好走的「捷徑」,而人生必經的磨礪依然在未來的某一天等著你,它會告訴你,你是一切的癥結所在,只有面對才能真正的解脫。
因為真正的成長,都需要你孤獨地翻山越嶺成長,不能抄近道,也沒有人同行。
《志明與春嬌裡》說:
「有些事情,你想記得的就會記得。有些事情,你想忘記的就會忘記,如果忘記不了,那就不要忘記了,因為忘記是不需要努力的。」
所以放下一個人最好的方式,是什麼也不做,讓時間替你們記得,也讓時間教會你忘記。
高曉松和前妻離婚時說:
「感謝時光流逝中的恩寵,感謝成長與回望,感謝緣分,感謝信仰。聚散自有天註定,不怨天,不怨命,但求山水共作證。」
無獨有偶,陳綺貞和相戀18年的男友分手時,很多人替她痛駡渣男,浪費了她18年的青春。
而她卻說:
「18年,我們沒有懷疑愛,而是更懂得了愛人與被愛。」
後來在她巡演裡,她還是會笑著大聲介紹:
「這是我的吉他手,小虎。」
不是所有的相遇都有結局,但是每一場相遇都自有它的意義,驚豔過某一段時光。
我們對付出的青春最好的珍惜,就是不否認曾經的相愛,也不遺憾現在的離開。
不恨不怨,不念不惦。
執念若放,天地水明月朗;自己若放,他便風輕雲淡。
一切疑難雜症,交給時間就好了,順其自然就好了。
正如《亂世佳人》中的郝思嘉,在每次絕望的時候都告訴自己的話:
「明天又是新的一天。在痛苦面前,唯有時間才是最好的良藥。」
你需要做的,是過好當下,在最難熬的漫長黑夜裡開出花來,待到冰雪消融後的那天,便是鶯飛草長的暖春。
真正的放下是悄聲無息的,不是絕口不提,左右掩飾,也不是吵著嚷著說我忘記你了。
而是在時間的沉澱下充實自己,為自己發光發熱,在將來某天提及他時能做到心如止水、波瀾不驚。
就當風沒吹過,那個人沒來過,你沒愛過。
電視劇《蝸居》裡,海藻的移情別戀一度讓莫小貝痛苦不堪。
分開後他想過忘記或者是怨恨,但越是刻意回避,記憶就越是清晰。
直到他遇見了一個和海藻截然不同的姑娘,就連自己都以為再也不能走出來時,時間給了他最好的答覆。
他沒有刪除海藻的聯繫方式,曾經的刻骨銘心,現在安安靜靜地躺在通訊錄裡,不打擾,也不傷心。
漫長的一生中,能有這樣痛苦而深刻,能反省自己的日子並不多。
熬不過去,便是你的無底洞;熬過去了,便是你的加冕禮。
醫學上有一種罕見的神經障礙叫先天性無痛症,患者的痛覺傳導受到阻滯,即喪失了痛覺。
這類患者因對有害刺激失去了警覺而無法避開危險,容易發生嚴重自殘。
可見,身體因受傷而產生的痛感雖令人難受,卻對保護我們的生命意義重大。
同樣,精神痛苦不僅僅是人自然的一部分,對我們亦具保護意義。
常言道,哀莫大于心死,能夠感知痛苦本身,就是生命還具有活力的表現。
只要不放棄對自己和世界的熱愛,痛苦也可以化為生命的養分,你也可以因此而變得更加堅強。
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,如影隨形,越想逃避它,就跟得越緊,就像莊子所講,逃避影子的人,終究被累得倒下。
痛苦不會消失,但它一定會過去,但前提是你要面對它。
在有限的人生中,認真地體會一下遺憾,愛而不得,絕處逢生,把這人世間最深刻的感觸體會一遍,才不至于白來這人世走一遭。
經歷了痛苦,會更懂得,什麼叫幸福。
餘生,願你放下過去,一切美好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