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這一生,如同草木一秋,來時如風雨,去時似微塵。
在生命的這條長河中,人人皆需過河,人人都是自己的擺渡人。
簡單的「渡」字,貫穿了我們的一生,生而為人,不僅需要渡人,渡己,更要懂得如何去渡心。
1 渡人,是一種格局
在佛家眼中,世間萬物,眾生平等,秉承一顆慈悲心,學會渡人渡己,才是最大的善良。
從前,有個禪師雲遊四方為大家開示,一次,在講課中,突然出現一陣騷動,瞭解清楚後,才發現是一個和尚正在偷竊。
眾人憤怒不已,立馬抓住和尚,覺得在禪師眼皮下盜竊實屬大膽,不僅要求嚴懲,更要將他逐出去,永遠不能踏進佛門半步。
禪師沉默不語,待到眾人冷靜下,才細細說道:「是啊,你們都懂是非善惡,若是將他逐出去,誰又能教化他呢?」
大家聽完沉默不語,唯有和尚在角落默默拭去淚水。
此事過後,和尚再沒犯過錯,並且在不斷的成長中成為禪師的得力助手,也學會了如何去開示他人。
常言道:「得理時不苛責,待人時寬一分。」
世人皆會犯錯,選擇給他人留有後路,正是給自己留有後路,贈人一輪明月,才能看到更多皎潔,你若渡人,天也必會渡你。
曾經有一支考古隊進入撒哈拉沙漠探險,在此之前,從未有人能夠活著從撒哈拉沙漠出來,而這支隊伍卻能夠活著出來,並且全員無恙。
原來在探險的路上,他們一路看見許多遇難者的遺骸,于心不忍,于是紛紛就地掩埋並為其立碑。
在探險回來的路上,他們突遇風暴,指南針被損壞,毫無頭緒之時,正是這些碑為他們指引了回家的方向。
古人雲:「愛出者愛返,福往者福還。」
世間萬物,皆是因果輪回,你所做的每一次善舉,都會在冥冥之中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好運。
種善因,得善果,在渡人的旅程中,你會發現自己的人生也在逐漸改變。
~2~
渡己,是一種智慧
俗話說:「金無赤足,人無完人。 」
人這一生,正是一個修行的過程,修的是不完美,修的是遺憾,而有時不完美恰恰是一種別樣的風景。
在一個院子裡,種著兩棵不一樣的樹,一棵風華正茂,鬱鬱蔥蔥,另外一棵萎靡不振,落葉枯萎。
師父指著其中一顆樹問道:「這兩棵樹哪個更好呢?」
其中一名弟子立馬說:「當然是茂盛的好啦」,師父笑了笑,說「繁華終將會流逝。」
另外一名弟子說:「我看是枯萎的好」,師父說:「枯萎也終會過去。」
此時, 一位路人恰巧路過,看見此風景,說道:「各有各的風景,各有各的好。」
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,風景是這樣,人亦是這樣,我們不能因外在的遺憾,而忽略內心的美好。
鮮花不會因枯萎便不再盛開,月亮不會因缺角便不再出現,這樣的它們反而有著別樣的魅力。
上帝創造了萬物,都有著它的獨特之處,發揮出自己最大優勢,便是一生最大的成功。
在修行的路上,學會渡己,才能成為自己的太陽,才能照亮前方的路。
花朵盛開之後,胡蝶自會飛來,你若精彩,上天自會為你安排。
~3~
渡心,是一種修行 古語雲:「渡人先渡己,渡己先渡心。」
心,是一切的根源,心是什麼樣,世界便是什麼樣。
心只有一顆,承載太多隻會太累,學會舍取,才能夠更好的前行。
正所謂:一念放下,萬般自在,一眼看開,便是美滿。
歷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,正是因為放下了名和利,辭去官職,才能感受到「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」的人生境界。
一代文豪蘇東坡,歷經三次被貶,卻能在清苦的生活中發現意想不到的驚喜。
不僅有讓人垂涎三尺的東坡肉,更有流傳千古的「人間有味是清歡」等絕世佳句。
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人生不止有一種活法,解脫自己的內心,人間處處是美好。
懷著一顆歡喜心過生活,自會成就歡喜人生。
人這一生,從來沒有邁不過的坎,只有走不出的心,世間一切煩事,皆由心生。
常言道:「修人先修心。」
一生如此短暫,守一份寧靜淡泊,修一顆從容心,才能做一個自在人。
▽
世人常說:「萬般皆苦,唯有自渡。」
生命的最高境界,正是在于「渡」,渡人者,方能得人心,渡己者,人生可美滿,渡心者,才能得心安。
餘生,願你學會渡人,渡己,又渡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