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乎上有個問題:
哪個瞬間,讓你突然就對一個人死心了?
底下有個回答很真實:
心死從來都不是一瞬間的事情,而是在無數個無話可說的日日夜夜中被磨滅,在每一次愛答不理中的敷衍中被傷害。
其實,所有感情的疏離,都是有跡可循的。
讓一段關係死掉的,不是背叛,不是爭吵,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,兩個人卻相顧無言。
冷漠,是讓感情枯萎的預謀。
曾以為全心全意地付出,就能換來真心實意的擁有。
曾以為只要真誠地分享,對方也會同樣熱烈地回應。
卻不知時間在走,人心易變,感情難如初。
付出多了,難免被當成理所當然。
有趣的話重複了上千次,最後也乏味得像歎了口氣。
感情,不在溝通中延續,就在沉默中走向終點。
網上流傳的一段話很經典:
我不問,你不說,這就是距離。
我問了,你不說,這就是隔閡。
一個不分享,一個不回應,怎麼會有共同語言?
一個懶得關心,一個不敢主動,兩顆心就漸行漸遠。
有些話,不是不想說,而是說了也沒有人聽。
有些問題,不是不關心,而是知道了答案也無濟于事。
張小嫻曾說過:
一個男人對女人最大的傷害,不是他愛上了別人,而是讓她在有所期望時失望。
誠然如此。
一個個匆匆掛掉的電話,一次次苦苦等待的晚歸,一句句毫無耐心的言語……
其背後反復累積的失望,足以摧毀所有真心。
一個人被冷落久了,就會不該說的不說,不該問的不問。
即使不得不說,也會在開口前多了一分思慮。
得不到回音的冷淡,不僅能讓手裡的鮮花枯萎,而且還會將埋在土裡的種子,永遠失去綻放的勇氣。
村上春樹說過:
哪有人喜歡孤獨,不過是不想失望罷了。
心痛縱有千百種,沉默無言最失望。
也許你也試過下落不明,但結果卻發現無人問津。
看過一段話很紮心:
他不回你,是真的不想理你。你不回他,是賭氣。你以為不回他,好像就扯平了,其實人家根本沒放在心上。
你顧及別人的感受,卻沒人在意你的悲歡。
情,經不起一次次的冷漠;愛,受不得一回回的炎涼。
再喜歡分享的人,失落的次數多了,也會收回自己的表達欲。
作家趙卉說過一句話:
愛情的世界裡,女人的沉默是最大的哭聲,也是結束的前兆。
要走的人,關門聲總是最輕的。
有時殺死一段感情的,不是因為兩個人不愛了,而是有一方不願再被傷害了。
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:
什麼時候你發現你徹底失去一個人了?
點贊最高的一條回答是:
當我無論說什麼,她都只是沉默,我知道一切都已經無法挽回了。
真正的死心,不是怒氣衝天,不是嚎啕大哭,而是用沉默不語,來掩飾那顆傷痕累累的心。
如果一個人,不再激烈地反抗你對她的態度,也不再對你的關注抱有任何幻想。
哪怕你做了傷害她的事,她也不再期待你的解釋,那麼說明,她早就已經哀莫大于心死了。
因為從今以後她的一切,她都決定要與你無關了。
她開始學會了喜怒哀樂都自己藏,好事壞事都自己扛。
就像塗磊所說:
不要讓一個女人適應孤獨,一旦她適應了,也就不再需要你了。
當一個人熬過了所有的苦,誰給的糖都不要了。
人生不是電影,久經擱淺的感情還能和好如初。
現實裡,兩個人不聯繫,就等于沒關係。你不珍惜,總會有別人替你珍惜。
魯迅說過:
感情是兩顆心真誠相待,而不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敲打。
別讓等你的人,等到無望。也別讓想你的心,想到不想。
沒有誰的存在是天經地義,也沒有誰的付出是理所當然。
把關心說出口,委屈才不在心中堆積。把矛盾攤開講,誤會才不會阻礙關係。
再熟悉的關係,也要時常交流,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,緩解各自在工作、生活中的壓力,安撫對方心中的委屈。
尼采說過:
婚姻生活猶如長期對話,當你決定走進婚姻時,你要考慮好,你們能否談笑風生地走到最後。
有話聊,是兩個人能在一起的基礎。一直有話聊,是兩個人能一起走下去的必要條件。
其實,重要的不是聊了什麼,而是可以隨時聊天的那種氛圍。
你知道當你有心事的時候,永遠有人會傾聽。無論遭遇什麼事,你都不是一個人。
網上有段話:
愛你的人,哪怕你說的廢話,他都覺得有趣。不愛你的人,你說的每一句話,他都覺得多餘。
很真實,最好的另一半,就是永遠都不嫌你話多,明白你藏在每一句話下的歡喜與悲傷。
兩個人的溝通也並非完成任務,而是出于相愛的本能。
不管發生什麼,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,都是對方。
看到有趣的東西,就想和對方分享。遇到糟心的煩惱,也想和對方傾訴。
感情的溫度,就是建立在這樣點滴的安全感之上。
愛,是雙向的奔赴,而不是一個人的努力。
人生不長,遇見那個懂你並且願意給你回應的人,便是最好的福氣。
願你每一次付出都有意義,也願你的溫柔能收到對等的回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