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語有雲:
「逢人不說人間事,便是人間無事人。」
在我們的一生中,最難的不是學說話,而是懂得沉默。
人世間的諸多煩惱,有時就在說與不說之中。
每個人都應該時刻保持一點神秘感,有所言,有所不能言。
當一個人能守住嘴,就能守住心,守住自己的人生。
李昌齡在《太上感應篇》說:
「不彰人短,不炫己長。」
不要揭別人的短處,不要炫耀自己的長處。
因為滿則招損,謙則受益,越是炫耀什麼,就越容易失去什麼。
蘇軾自小便被稱作神童,十幾歲已遍覽諸子百家,20歲考取進士,為「百年第一」。
他自詡知識淵博,才智過人,于是大筆一揮,在書房門上寫下一副對聯:
「識遍天下字,讀盡人間書。」
一日,一名長者登門拜訪。
老人看到了書房門上的對聯後,從袖筒中拿出一本書來,十分謙恭地向蘇軾求教。
這是一本古書,不要說蘇軾從沒有讀過,就連裡邊的字也有許多不認識,他不禁面紅耳赤地起來。
老人見狀笑道:
「天下那麼多書,也許有公子沒見到過的,我再去請教別人吧,就不難為你了。」
蘇軾頓時如芒在背,羞愧難當。
待老人走後,他將那副對聯撕得粉碎,又回到書房重寫了一副:
「發憤識遍天下字,立志讀盡人間書。」
才高而不自詡,位高而不自傲,即便有恃才傲物的能力,也要保持不顯山不露水的低調。
季羨林說人生有十大禁忌,其中一點是「好提當年勇」。
因為越是抓著過去不放,越襯托出當下的不如意。
正如《阿Q正傳》中,每當阿Q和別人口角的時候,便會瞪著眼睛道:
「我們先前——比你闊的多啦!你算是什麼東西!」
困獸猶鬥,更增幾分辛酸。
從前種種,譬如昨日死,以後種種,譬如今日生。
好的壞的,都已成過往,活在當下,才是正道。
劉震雲說:
「世上所有的事都經不起推敲,一推敲,哪一件都藏著委屈。」
但他還說過:
「日子是過以後的,不是過以前的。」
深以為然。
成年人的世界,生活都不盡如人意,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。
人活在世上,都有自己的使命和生活,都要承擔屬于你的那份苦和難。
總有一段路,是要你自己走完的,總有一段時間,是含淚堅持的。
與其抱怨生活的苦,不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,咬牙繼續。
魯迅的小說《祝福》中的祥林嫂,在失去兒子後逢人就說:
「我真傻,真的。」
起初大家還願意聽,願意和她一起流淚,歎息一番。
但說得多了,大家也都聽得熟了,就連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們,眼裡也再不見有一點淚的痕跡。
後來每當她再要開口時,人們便會立即打斷她的話走開。
書中這樣寫道:
「她的悲哀經大家咀嚼賞鑒了許多天,早已成為渣滓,只值得煩厭和唾棄」。
心中有苦,沒必要逢人就訴,若不身在其中,何來感同身受?
佛曰:
「淨土不在別處,地獄不在別處,都在自己的心中。」
生活實苦,人們都喜歡溫暖的陽光,不會追逐陰暗的烏雲。
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,反而會摧毀你的意志,削減你的熱情,干擾你的生活,影響你的人際關係。
莫道苦者終盛,人敬矣。
不訴苦的人,最終會得以興盛,因為他贏得了人們的敬重。
聰明人,從不抱怨,因為他們知道,只有自己強大,才能贏得尊重和體面。
魯迅曾撰寫了一篇文章論人言可畏:
「舌上有龍泉,殺人不見血。」
言語,是我們與世界溝通的媒介,但不該成為傷害別人的利器。
常言道:良言一句三冬暖,惡語傷人六月寒。
有時你漫不經心的一句話,可能就會掃了別人的興,傷了別人的心。
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生活,與旁人無關,不應該對別人的人生冷嘲熱諷,妄加評論。
口能吐玫瑰,也能吐蒺藜。
正如海涅在《法國的現狀》中說:
「言語之力,大到可以從墳墓喚醒死人,可以把生者活埋,把侏儒變成巨無霸,把巨無霸徹底打垮。」
言語有時遠比鋒利的刀刃更傷人。說話要有分寸,更應該有溫度。
萬事皆要講個度,言出要多想,別讓言語傷人心,別因惡語悔一生。
朱自清說:
「你的話應該像黑夜裡的星星,而不是除夕夜的爆竹,因為沒人稀罕話多的人。」
《格言聯璧 · 接物》中也說過:
「修己以清心為要,涉世以慎言為先。」
意思是,做人修身以心地潔淨最為重要,涉世以言語謹慎為首之。
永遠不要覺得,說話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。
言語如劍,能救人也能傷人,記得要有度。
願你我眼裡有光,心中藏愛,說出口的話都能夠成為溫暖人心的陽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