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語堂說:
「一個心地乾淨、思路清晰、沒有多餘情緒和妄念的人,是會帶給人安全感的。」
心之所想,造就其人。
生活的好壞,不是在別處,而是在當下自己的操身行世。
這三種人,不會被生活虧待,值得深交一輩子:
01認真生活的人,總會有美好相伴
看過這樣一句話:
「我們都一樣,年輕又彷徨。」
下方有人回復說:
「我們不一樣,夢想會為每個人發不同的光。」
昔已不可回頭,前路仍未可知,我們只經歷著此時此刻。
只要認真生活,總能找到生活藏起來的糖。
有一對小夫妻,開了個小店賣饅頭,就一張紅紙寫了店名貼在門口。
一個電蒸鍋,一天也蒸不出幾屜饅頭。
鄰居都替他們發愁,這日子可咋過呢?
誰知過了幾個月,來買饅頭的人越來越多,紅紙上便添了幾個字,開始賣花卷、糖三角和發糕。
又過了幾個月,又添了煮黏苞米、自製大醬、鹹鴨蛋和鹹菜……
作者寫到,這家人「就像雨後抖動的一株草」。
是的,這株草雖然柔弱,但卻有一種令人感動的生命力。
通過日復一日腳踏實地的努力,把生活過得蒸蒸日上。
人生的不如意,十之八九
社會的每個角落,看得到自暴自棄,也看得到向光而行的生命力。
而生活,永遠不會虧待用心經營它的人。
在高峰或低谷時都能夠認真生活、不放棄希望的人,會走得最遠,笑得最甜。
當你開始放緩腳步,認真生活時,你會發現,
一飯一蔬、一朝一夕的時光都如此好美。
努力過好當下的每一天,不放過每一個細小的機會和努力,那麼你吃過的苦,最終都會成為通向未來的路。
02遇事自省的人,更懂得善待他人
馬來西亞有一句俗語:
」天上的繁星數得清,自己臉上的煤煙卻看不見。 「
我們都是普通的芸芸眾生,走錯路,做錯事並不可怕,
真正可怕的是習慣逃避,習慣抱怨,不懂得反思,不懂得自省。
明朝時期,有一個縣令是大家公認的清官,但他脾氣有些古怪。
在審案的時候,有時會大發脾氣,沖人大吼大叫,可沒人敢提醒他。
于是,輔助他的師爺,便想了一個辦法。
在一次審案現場上,縣令看到罪犯還不認罪,剛想發脾氣的時候。
身旁的師爺,突然大聲喝道:
「大膽罪民,證據確鑿,你還不認罪?你想挨板子嗎?」
在場的人包括縣令都被嚇一大跳,所有人都盯著師爺默不作聲。
縣令剛想出聲提醒時,突然意識到自己好像也經常這樣發脾氣說話。
下堂後,縣令反省了自己,決定以後再也不這樣亂發脾氣去審案了。
後來,縣令得到越來越多民眾的愛戴,成為有名的好官。
人不怕未曾經歷千山萬水,就怕明白得太晚。
人最大的難題不是無法認清人心 ,而是難以認清自己。
正如白朗寧所說:
「能夠反躬自省的人,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。」
懂得自省的人,更能體諒別人,提高自己。
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,不沉迷于掌聲與驕傲,也不止步于挫折和逆境。
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,未經自省的人生沒有意義。
願你我都能常自省,勤自勉,一路奮進成為更好的自己。
03做好小事的人,才能夠成就大事
人生之路百轉千回,但真正能影響我們未來的緊要關口,可能只是關鍵的那幾步。
而為了走好那幾步,你必須堅持不懈地鍛煉好自己的筋骨。
不能鬆懈,不能怠惰,不能投機,一步一個腳印,一目一堅定。
慢慢地,你就會成為越來越想成為的那種人。
當年,已成名的沈從文蒙受不白之冤,被分配進冷清的故宮研究文物。
人們都以為孤傲的沈從文會心有不甘時,誰也沒有想到,沈從文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工作狀態,開始著手整理資料,研究古代服飾文化。
每天清晨,他都會抱著一堆書籍,一個人走遍故宮的每個角落。
他專注于手頭的工作,潛心研究,很快就有了很大的成果:
寫出了《中國絲綢圖案》、《唐宋銅鏡》、《龍鳳藝術》、《中國古代服飾研究》等很有影響的專著。
人這一生,是由每一個不起眼的當下組成的。
欲行千里之外,必先挪動腳步;想要梨花滿園,得先堅持栽樹。
如果好高騖遠,心有旁騖,不做好手頭的小事,不過好當下的每一天,就只能永遠停留在原地。
然後,看著時間的不停流逝,面對自身的一片荒蕪。
星雲大師曾說:
「一個有用的人,即使是小事,也能做得轟轟烈烈;一個無用的人,大事交給他,最終必然偃旗息鼓。」
把日常生活中看似枯燥的小事,不厭其煩地做了一遍又一遍的的人,運氣一定不會太差。
因為認真做好每件小事,是一種靠譜的品性,更是一種讓人放心的能力。
世上萬事,最怕認真二字。
你怎樣對待每件小事,就會擁有怎樣的人生。
餘生,願我們都能做到,認真生活,遇事自省,做好每一件小事,成為一個被生活眷顧的人。